■ 新聞背景 在《變形金剛》熱映之際,中國臺灣媒體以一篇題為《擎天柱、威震天是哪位?變形金剛差“譯”》,引起兩岸三地關於外國譯名的討論。直譯好還是意譯好?擎天柱好還是柯博文好?貝克漢姆好還是碧咸好?且看來自大陸、香港、臺灣三位影評人對本地譯名特色的觀察分析。
  大陸
  ● 直譯往往力不從心
  ● 四字譯名走紅批片
  你看過《懷疑》、《滑鐵盧的橋》、《偉大的瓦爾茨》、《隨機收穫》這幾部經典電影嗎?哪尼,你確定是經典?換一個問題,你看過《深閨疑雲Suspicion》、《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和《鴛夢重溫Random Harvest》嗎?當然之前四部電影的名字有三部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一是想說明有時候直譯害死人,二是想說明我們曾經有過多麼美好的譯名,隨著時間推移,無論是臺灣、香港還是大陸,這些美麗的譯名都逐漸消失。
  從錄像廳歲月到DVD年代,我們接受的好萊塢電影大半都是港台譯名。直到1995年,那是一個春天,大片來了。大約一年只有10部電影的編製,人們的工作更容易兢兢業業,所以大多數中國觀眾看到的第一部大片The Fugitiive不叫《逃亡者》而是叫《亡命天涯》。隨後幾年,片名的翻譯大多中規中矩,以直譯為主,輔助以意譯,還貢獻了《碟中諜》這種信達雅兼備,且完爆港《職業特工隊》、台《不可能的任務》的好名字。但是2004年的災難大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似乎開啟了內地公映版標準片名直譯的潮流。《後天》這個名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備受恥笑。
  又過了幾年,好萊塢進入漫畫“超級英雄”時代,反正就是各種俠,剩下的超級大片《變形金剛》、《功夫熊貓》、《環太平洋》……不是約定俗成,就是一目瞭然,根本沒啥發揮空間。即便如此,這期間還是有人脫穎而出。The Bourne Identity和Inception,前者被譯為《諜影重重》,沒有叫做《伯恩的身份》,後者被譯為《盜夢空間》,曾有國內媒體報道過,影片在籌備階段時曾被定名《奠基》,哪個既符合影片本意又吸引觀眾?不用說了吧。
  其實,直譯也並非全然不好,有時候簡單明瞭的名字並不比那些時時刻刻憋著勁兒要博眼球的名字差,估計很多人會選《無恥的混蛋》,而對《希魔撞正殺人狂》感到莫名其妙吧。
  好萊塢每年都有大量影片是以一個或兩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當這些人在國內不是如撒切爾和尼克鬆這般有名的時候,直譯的力不從心就顯現出來了。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阿X正傳,比如大名鼎鼎的《阿甘正傳》、茱莉亞·羅伯茨封後之作《阿蓮正傳》。還有一招則是在名字之餘加上一些有衝擊力的修飾詞或者人物特征的闡述詞,比如《魔女嘉麗》、《俠探傑克》。但正是由於這種類別的片名發揮空間極大,因此產生了非常多經典又美麗的名字,如《末路狂花》,誰想看《塞爾瑪和路易斯》?還有《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簡直是創造了一種句式有木有?至於《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已經上升到學貫中西的高度了。
  不知道是不是從《亡命天涯》得到了啟示,此後許多年裡批片的名字大多是四個字,而且套用在N個電影上都合適,《地鐵驚魂》、《天際浩劫》、《尋龍奪寶》、《整編特工》、《終極快遞》、《玩命追蹤》、《驚天危機》……如果說這些都還勉強能接受,那麼《特工強檔》(七級公務員)這個名字到底是為哪般?小公務員男主不知情下娶了一位特工女友,現成的“靚名”任你二選一吧:《我的特工女友》或《我老婆是特工》。 □小麥(影評人)
  香港
  ● 片名力圖簡潔明瞭
  ● 譯名漸和內地接近
  《變4》在香港名為《變形金剛4之殲絕世紀》;《沉睡魔咒》港譯只是多加了三個字“黑魔後”而已……隨著內地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增多,也因近年來推出的好萊塢大製作多屬賣座影片的續集,導致許多影片進入內地後的中文片名與香港其實已大同小異。
  當然,也有一些片名出入較大,例如《被解救的薑戈》在香港譯作《黑殺令》。顯然後者的譯名考量的是市場,也巧妙呼應了片尾被解放的黑奴薑戈確實成為槍手。而最近一部原英文名為A Million Way to Die in the West的影片,如果直譯的話,或許叫做《百萬種死於西部的方式》,又或稱《蠻荒年代在西部是這樣死的》……但這樣的片名實在太累贅,也有點莫名其妙,更因為它其實是部喜劇片,於是最後譯成了《奪命西》!如此簡潔有力的片名,再加上前些時候一部三級中文片《一路向西》的效應,會讓觀眾產生某些聯想。果然,該片推出後,票房反應還算不俗。
  香港人青睞簡潔的名字,連巴西球星內馬爾被稱為“尼馬”,萬人迷貝克漢姆只用簡單的“碧咸”替代,一是粵語韻尾發達,不需要多餘的字來翻譯外語輔音。此外,香港人生活節奏快,竟以至於他們對文字的表達也力圖簡單明瞭。
  據我所知,一部外語片要譯成中文片名,在香港的發行公司內部早就有相關負責部門提交多個譯名,由公司內部同事進行投票,票數多者可獲用。當然,也會發生主要決策者堅持某譯名的情況。著名的系列影片《鐵金剛大破XXXX》在香港已成為經典,四十餘年來,多少影迷都在企盼著新的鐵金剛。鐵金剛是誰?答:007。
  多年前有部好萊塢電影叫做《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1952),其實直譯的意思是“膽小的丑角”,是出喜劇片,然而當時的香港發行公司卻以典雅的中文文字譯成頗有大製作意味的片名,事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大製作流行的年代,例如《埃及妖後Cleopatra》,假如直譯為克莉奧帕特拉那是多麼乏味的事——拿多年前的香港西片中譯片名舉例,意思是指香港有著市場傳統,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列孚(香港影評人)
  臺灣
  ● “魔鬼神鬼”是類型標簽
  ● “無敵鐵牛”針對兒童
  對於臺灣觀眾而言,片名、人名啥的翻譯,都已經是老話題了。老實說,我們自己也有不少抱怨,但是人家片商有他們宣發的考慮,真的是無解。
  吐槽當然有,2010年一部很有氣質的獨立製片《傑克去划船》,在臺灣譯成《戀愛從游泳開始》,中年愛情與人生困境突然變成青少年校園戀愛事件,糟蹋了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唯一執導的電影。又或者《百萬種死於西部的方式》,臺灣硬要叫《百萬種硬的方式》,譯名雖跟原片名恰好相反,不過呢,看內容其實是吻合的。所以你怎麼去判斷好壞?
  玩同音字是臺灣翻譯時愛用的把戲,最近就有一例,海報風格相當庫布里克的《The Signal》,臺灣譯成《詭異訊》,當下不但嚇走陳奕迅的歌迷,也嚇走會喜歡庫布里克的文青。像這類例子,片子如果作死了,真的是片商自己活該。
  當然大陸網友吐槽給影片套以“神鬼”、“魔鬼”或“終極”之類的譯名,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倒是真的。不過話說回來,會去看這類影片的觀眾,難道會認真思考《魔鬼總動員》的原名叫“全面回憶Total Recall”?──因為即使看過這部片,可能仍無法聯想原片名跟影片本身的具體關係是什麼。
  事實上,我是這麼看的:這些譯名中的熟詞熱詞,如“魔鬼XX”“神鬼XX”,相當於一種類型標簽,讓影片很快就找到它的觀眾。猜想最初取了這個名的片大概是大賣了,後來也就延續下去——跟風打保守牌是臺灣片商的習性。又如“火線”系列總是跟刺殺總統的題材有關,結果這類標簽反而也傳達了題材的分眾化。
  然而,片名翻譯是不是直譯最好?讓-皮埃爾·熱內的《Micmacs à tire-larigot》,法文原意有“一箭雙雕”的含意,要怎麼直譯?臺灣翻成《異想奇謀》倒蠻貼近影片內容,雖然副題“B咖的拯救世界大作戰”很弱。日本電影《盜鑰匙的方法》,原片名應該是“鑰匙賊之道”,因為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知道,要偷這串鑰匙其實很簡單,臺灣將此翻譯成《落KEY人生》,畢竟“落KEY”音近閩南語“掉”(延伸為“掉鏈”、“落魄”之意),剛好片中掉了的鑰匙其實是被落魄男主角偷了,用上本土化的翻譯剛好貼切。
  變形金剛中的“擎天柱Optimus Prime”在臺灣的譯法中也有一些變化。在卡通動畫播出時代,被稱為“無敵鐵牛”,畢竟收視群體更多是小孩,“無敵”聽起來炫酷一點,“鐵牛”對應了Optimus;上世紀90年代重播卡通時則使用了“至尊”,較接近Prime原意。不過2004年由於變形金剛玩具地區代理權的變化,Optimus Prime借用了香港譯名“柯博文”。前段有一則新聞,說一位高中生沒能考取理想的學校,父母將他的柯博文從樓上丟下去了。
  又如,臺灣早在游戲《Final Fantasy》時就譯以《太空戰士》,所以該系列人物拍攝的動畫自然沿用了同名,而不是《最終幻想》。這些都是習慣,約定俗成的東西,有時候是沒有道理的。
  托納多雷電影《海上鋼琴師》,在臺灣也是這麼叫的;而《史密斯夫婦》臺灣譯作《史密斯任務》(感覺也不差),但老實說《史密夫決戰史密妻》這樣突梯的譯名反而更有趣,不是嗎? □肥內(臺灣影評人)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40kawn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