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鐘,上海自貿區掛牌儀式完成。在9月的上海,這個儀式的簡短低調與它所經歷的長久醞釀和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人們從這個開頭嗅到了中國改革所特有的務實氣息。
  它被寄望和當年的經濟特區一樣,設計財稅、金融、經濟制度的地域模型,給出可以推廣的改革經驗;強化開放和改革互相助推的關係,摸索改革可持續的規律;繼續尋找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邊界,並雙向助推市場倫理的成熟和政府職能的轉型。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金融利率市場化”“事前審批變為事中、事後監管”等表述引人矚目,而在一段時間以前,它們中的很多還是說不清,甚至有些“敏感”的詞彙。這樣的改變再次表明:每一輪改革都是一次制度創新。
  上海深度探索是中國改革大勢的縮影,這樣的創新正在各個領域迅速推進:
  2013年全國兩會之後,“最後一個計劃經濟堡壘”鐵道部,終於完成了政府機關和市場主體兩個角色的拆分;食品安全監管領域“九龍治水”的局面,被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破題;互聯網飛速發展催生的全媒體格局,因廣電總局與新聞出版總署的合併而獲得覆蓋。
  2013年8月1日,歷經兩年試點的“營業稅改增值稅”推廣到全國試行,相關領域的市場細化與分工協作將逐漸擺脫稅制的掣肘,財稅機制與市場化匹配的動向清晰可見。
  目前,新一屆政府已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事項,三個維度的改革效應正在顯現:政府簡政放權,市場主體鬆綁,行政壟斷部門減少尋租可能……
  十八大後短短一年的施政規劃與改革動向都在表明,“改革”二字,在30多年的實踐中獲得了越來越寬廣的定義。其所指向的目標已經由“富起來”變為全面的現代社會建制;其所涵蓋的領域已經由經濟擴展到政治、社會各個方面;其所要面臨的挑戰不再僅是陳舊的觀念意識,而是在行進過程中產生並試圖固化的利益格局。
  因此,如果過往改革被“默認”為經濟體制改革,今天改革的重點已經是政府轉型和社會改革;如果過往改革的基本成果是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今天改革的關鍵就是確立與市場倫理相匹配的財稅、金融制度,確立與市場角色相對應的政府角色;如果過往改革的經驗是“不爭論”,那麼今天的改革就已到了“制定規則”的時刻。
  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亟待社會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釋放出更多的空間,亟待既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和調整,這已經為諸多經濟政策的推進情況所證明。例如,要擴大內需就要增加城鎮居民收入、保證分配公平,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就成為釋放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再如,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首先就要實現“人的城鎮化”,進行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改革、打破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就成為城鎮化質量的基本保證。經驗表明,沒有全面改革,單向改革時刻面臨掣肘;不能深入到“上層建築”,經濟改革勢必遭遇瓶頸——這意味著,“打破利益格局”與“革自己的命”已經成為改革的題中應有之意。
  正因為如此,今天,不管是在國家決策里還是在民間敘事里,改革的討論都變得更加嚴峻;無論是在廟堂之上還是在街市之間,改革的訴求都變得更加急迫。但反向來看,這種嚴峻和急迫感也會極大地推動改革共識的達成,倒逼改革魄力的出現。具體到上海一地的自由貿易實驗,宏觀到政改、社改的整體進程,都表明“改革決定中國命運”已成上下共識,而“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將成為未來改革的基本精神——對此,我們懷有耐心和樂觀。(本報記者 劉文嘉)
  (原標題:深刻認識改革的關鍵環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40kawn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